经的常道性格的确立并不意味对史的贬抑或泯除,相反,经在史中展开并充实自身。
[9] 《春秋繁露·郊语》,[汉]董仲舒撰,周桂钿、张世亮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19页。开元十一年,玄宗祀昊天于圆丘,其礼仪有降神颂声迎神义宗孝敬皇帝室酌献皇帝饮福皇帝行登歌、奠玉帛迎俎皇帝酌献天神酌献、配座饮福酒送文舞、出迎武舞武舞礼毕,送神皇帝还大次等内容。
[63] 陈元煦:《玉皇大帝的由来及其信俗发展的原因》,1996年12月《闽台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第21-27页。既有公开行使的方式,又有秘密行使的方式。[31] 《旧唐书》卷30《音乐三》,[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册第1090页。二、历代王朝的祭天大典,是儒家天信仰的制度化表达西周时期,敬天就已经程式化,规范化,有正规的祭天礼仪。[55]从此,民间对原本至圣无形的上天的信仰,增加了偶像崇拜的信仰形式。
[18]清代傅以渐在评注《易经》时说:君子无时不恐惧修省,岂必灾异以儆告之。《云门》骇听,雷鼓鸣空。这是因为,唯有为他人操心尽心,才可能真正忘我无我。
例如,欲贵者,人之同心也[69]。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样的礼就应当加以孔子所说的损益[123],即需进行制度变革,重建规范。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175]这种浩气显然既非单纯物质性的,亦非单纯精神性的,而是一种影响身体状态的心灵状态,即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
这样的养志,又叫尚志,即让自己的意志、意欲变得高尚: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三)知天以养性孟子说知其性,则知天,这是何以可能的?性与天是什么关系?性是内在于人的,却是超验的(transcendental),即超越经验。[79]《孟子注疏·告子下》,《十三经注疏》,第2760页。本文旨在阐明:孟子的整个博大精深的心性之学思想体系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即其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
[51] 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35页。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85]《孟子注疏·公孙丑上》,《十三经注疏》,第2691页。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3)养心的本质是养性,即养护自己的天赋人性。[17] 这里的命指天命及其所蕴含的寿命,即人与万物的先天禀赋及其自然寿数,正如子夏所说死生有命[18]。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49]这里,孟子从养身谈起,进而提出养小体与养大体的分辨。[33]《孟子注疏·离娄上》,《十三经注疏》,第2722页。
[152] 但实际上,孟子又说:是非之心,智也。养心首先是养情,然后是养志、养欲,这是合乎心理规律的,因为人们的意欲、意志,正是来自情感:我们对某人有了某种情感,自然就会产生某种见诸行动的意欲。在儒家的话语中,礼乃泛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通常的讲究饮食,以至锻炼身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之类,无非养身。而所尽之心,上文已讲过,涵盖情感、意志、思维。这种意义的养体就不仅是养身,而是养护身心统一的生命,养体即指养生。
[195] 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上》,《四书章句集注》,第231‒232页。养生需要反思其性,因为:知性、知天,才能养性、事天,践行养生的宗旨。
[137]《孟子注疏·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48页。[57]《孟子注疏·告子下》,《十三经注疏》,第2755页。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58] 学者指出:从《孟子》中‘睟面盎背之说,可见孟子养生学的身心生理机制。
[87]《孟子注疏·尽心下》,《十三经注疏》,第2779页。例如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59]。[127]《孟子注疏·万章下》,《十三经注疏》,第2745页。[178]《孟子注疏·公孙丑上》,《十三经注疏》,第2685页。
[41]《孟子注疏·滕文公上》,《十三经注疏》,第2705页。[165]《尚书正义·大禹谟》,《十三经注疏》,第135页。
且不说那种行尸走肉一般的苟活是何等的了无生趣,甚至不乏因为活腻了而一死了之的空心人。(一)以直养气何谓以直养?赵岐释直为正直,朱熹释直为不可屈挠[179],两者都忽略了孟子这句话是在谈如何养气的问题。
那么,何谓大体小体?且看以下对话: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123]《论语注疏·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4页。
王建利、杨瑞鹏:《孟子的养生之道述略》,《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第34期,第110页。若其无此,则腹肠饥虚,若人之馁饿也。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66]《孟子注疏·离娄下》,《十三经注疏》,第2726页。
或者虽然正当,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未必仍然是适宜的。[121]《孟子注疏·滕文公下》,《十三经注疏》,第2711页。
[173] 因此,其二,夜气只是以树木所得的滋养来比喻人所得的滋养,前者是自然现象,后者却是精神现象。以直养而无害,这里的无害是说勿害,意谓不可揠苗助长。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那么,具体究竟应当怎样修身俟命呢?以下就是孟子的养生心法。